各学院(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因锂电池使用、存储及处置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教学科研活动有序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实验室锂电池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锂电池安全管理重要性
锂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实验设备中。然而,若使用、管理不当,极易发生热失控,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危害极大。各实验室必须高度重视锂电池全流程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二、明确要求,严格落实锂电池全流程管理措施
(一)采购与准入管理:
1.实验教学、实训竞赛等用途的锂电池需经学校采购部门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产品,严禁学生私自购买三无产品带入实验室。
2.严禁购买和使用无标识、无合格证、无安全保障的“三无”锂电池产品及二手拆机电池。
3.对于新型号、大容量或特殊类型的锂电池,需进行安全评估后方可引入实验室。
4.建立完善的锂电池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型号、厂商、技术参数等基本信息,购买、报废、维护保养时间;充放电时间、电量百分比等。
(二)存储管理:
1.设立专门的锂电池存储区,环境应阴凉、干燥、通风良好,远离热源、火源及易燃易爆物品。
2.存储区应配备必要的储存柜、消防设施和警示标识。
3.电池存放应避免机械损坏,电极之间需采取绝缘措施,防止短路。长期存放应保持适度电量(通常建议在30%–50%)。
4.严禁大量堆积存储锂电池。超过两年并且电池性能明显下降的锂电池应进行妥善处理,建议不再继续使用。
(三)使用与操作管理:
1.使用前必须接受安全操作培训,熟悉电池特性、设备操作规程及应急处置措施。
2.使用合格的配套充电器,严禁过充、过放、短路、撞击、挤压、穿刺电池。
3.充电过程需有人看管或置于安全监控环境下,严禁长时间无人状态下充电,充满后及时断开电源。
4.发现电池鼓包、变形、漏液、过热、有异味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将其移至安全地带,妥善处理。
5.实验过程中涉及电池充放电测试、拆解、改装等高风险操作,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专项安全预案,在具备安全防护条件的场所进行。
6.涉及锂、钠、锌等原材料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电池研发、制造等相关环节的实验室,须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进行报备。
7.严禁将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停放在实验楼内的任何区域,禁止在实验楼区域私拉乱接电源给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电动平衡车等充电。
(四)废弃处置管理:
1.报废锂电池属于危险废弃物,严禁随意丢弃或与普通垃圾混放。
2.对于报废的无固定资产的废电池,应尽快联系有资质的回收公司,严禁长时间放置实验室。
(五)锂电池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锂电池由于制造、运输、使用过程中易因外部因素导致机械结构损伤引发热失控,若锂电池在充电、使用或存储时发生自燃或者爆炸事故,需做如下处理:
1.迅速切断上级电源。
2.在确保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合适的消防器材灭火。
3.禁止在自燃过程中移动锂电池。以免加剧反应或造成伤害。
4.利用灭火器或消防沙将自燃锂电池明火熄灭后,需用大量的水持续给电池降温,确保其内部化学反应完全停止,防止复燃。
5.在确认现场人员安全后,立即根据事故情况逐级上报学校安全管理部门。
三、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与应急处理
1.落实主体责任:各实验室负责人是本单位锂电池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须全面负责本实验室锂电池的安全管理工作,将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2.加强日常检查:各实验室须将锂电池管理纳入日常安全检查范围,建立检查台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立即整改。
3.完善应急预案:各实验室须制定针对锂电池火灾等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并定期组织演练。
4.强化教育宣传:加强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特别是学生)的锂电池安全知识教育、应急处置和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202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