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ell子刊《One Earth》在线发表了题为“A synergistic ozone-climate control to address emerging ozone pollution challenges”的前瞻性文章(Perspective)。针对臭氧污染这一长期环境威胁,通过揭示近十年全球臭氧污染的新挑战、总结不同国家的历史治理经验,提出了气候协同的臭氧污染治理方案。
对流层臭氧影响人体健康和农作物产量,加剧全球变暖,并在大气化学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前期研究表明对流层臭氧在人为污染物排放增长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呈上升趋势,造成全球每年30多万人过早死亡。特别地,近地面臭氧因其化学过程复杂且较难控制而被广泛关注。以全球对流层臭氧评估报告(TOAR)为代表的国际研究计划系统论证了2014年前近地面臭氧的全球分布、趋势和驱动因子。随着许多国家地面观测数据的丰富,对近十年气候变化和人为排放影响下的臭氧污染新挑战及其控制还缺乏系统性认识。
本研究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4300多个监测站点近十年的近地面臭氧观测数据,描绘了当前全球暖季臭氧污染的空间分布,并识别了2014-2019年臭氧快速增长的关键地区,其中中国、美国、欧洲分别有49%、25%、6.4%的观测站点臭氧呈现显著增长。这主要体现了当前全球臭氧污染面临的两大挑战:排放快速变化地区的臭氧污染控制难题和气候变暖(热浪、野火等)对排放减缓地区臭氧反弹的主导作用。研究进一步通过文献资料综述和全球大气化学模式模拟证实了这一结论。
总结几十年来中美欧等国家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发现,过去欧美国家成功的前体物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控制等策略已不能很好地应对近十年气候快速增暖下的臭氧污染,且无法完全适用于高污染环境下臭氧与颗粒物的协同治理。鉴于臭氧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复杂耦合关系,本文提出并详细阐述了以人类和生态系统健康为导向,以排放-机制-政策为链条,包含多污染物联合控制的臭氧-气候协同控制策略。基于综合环境健康指标的管理策略,区别于传统的单一臭氧治理思路,有助于推动臭氧污染治理的国际协作。
此项成果由我校环科院李柯教授(共同第一作者)联合来自全球10个国家25家研究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其中包括香港浸会大学吕效谱助理教授(第一作者)、香港理工大学郭海教授(通讯作者)、昆士兰科技大学Lidia Morawska教授(通讯作者)等。该项工作部分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205114)和江苏省碳中和碳达峰科技创新专项前沿基础项目(BK20220031)的资助。
论文信息:Xiaopu Lyu, Ke Li, Hai Guo, Lidia Morawska, Beining Zhou, Yangzong Zeren, Fei Jiang, Changhong Chen, Allen H. Goldstein, Xiaobin Xu, Tao Wang, Xiao Lu, Tong Zhu, Xavier Querol, Satoru Chatani, Mohd Talib Latif, Daniel Schuch, Vinayak Sinha, Prashant Kumar, Benjamin Mullins, Rodrigo Seguel, Min Shao, Likun Xue, Nan Wang, Jianmin Chen, Jian Gao, Fahe Chai, Isobel Simpson, Baerbel Sinha, Donald R. Blake (2023) A synergistic ozone-climate control to address emerging ozone pollution challenges. One Earth.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3.07.004
图1. 1980年以来中美欧臭氧污染控制历程
图2. 臭氧-气候协同的污染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