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快讯 正文
新闻快讯
治污:会场内外共同的心声
2013年03月14日    作者: 环科院    发布 :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任德玲)不期而遇的雾霾天气、水质污染让环境保护成为了两会热议的话题。会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为环境保护出谋献计;会场外,百姓期待两会可以解决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环保问题。 经济效益与环境发展是否矛盾?谁又该为环境污染买单?近日,记者在南京进行了实地探访。
  母亲河变成“黑色污道”
  下江南必游十里秦淮。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一直是南京这座绿色之都的骄傲。然而由于河道污染严重,十里秦淮成为了“黑色污道”,水质污染严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水质污染成为了大家心里多年的“病痛”。
  在南京文正桥下的内秦淮河边记者闻到一阵阵霉臭味,河内水质浑厚发墨绿色,随处可见漂浮的生活垃圾。家住秦淮河边王府园小区的汪小兰告诉记者,眼前的河水和以前比已经好多了。“前两年这里的水更糟糕,全是黑色的,特别是夏天,在家里都能闻得到。”
  “水污染再不治理就没办法呆咯!”正在秦淮河淮清桥旁健身的王龙海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去年这片河水治理时,全部彻底的清过污,改善的很好。可是不到一年,现在水又变臭了。“治标不治本,沿河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进河道,水怎么清的了?”
  除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企业的违规排放也成了水质污染的“罪魁祸首”。多年从事环保技术产品研究的南京德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吴浩告诉记者,目前对工业废水絮凝沉淀、蒸发浓缩等传统的生化处理方式,不仅存在着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对难降解的污水更是束手无策。他透露,南京备受关注的秦淮河与玄武湖,主要都是靠引水冲灌的方式才能保持水质达标。
  污水收集的“毛细血管”严重滞后
  记者走访了内、外秦淮河及其多处支流,水质污染问题普遍存在,甚至部分地区沿河行人掩鼻而过。记者了解到,三十年来,南京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经历了从合流制直接排放水体,向老城区主要河道沿河截流式合流制过渡,再向雨污分流制转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增多,居民用水量增大,大量的生活污水未能得到及时的收集和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环境的不断恶化。
  南京市环保局局长包洪新告诉本报记者,受到污水收集管网滞后的影响,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和进水浓度不足,致使污水处理效率不高,造成河道污染严重。现实情况是,南京市目前水环境质量的达标率仅在六成左右,主城区河道季节性黑臭现象普遍存在。
  “制约南京水环境根本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主城道路排水管基本为截流式合流制,分流制污水体系现阶段尚未实现全城覆盖。”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何金雪坦言,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水环境良性发展,已成为补足城市生态文明短板的当务之急。
  政策出台 铁的手腕治污减排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寄望江苏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抓产业结构调整,直到抓出成效、搞出名堂、形成气候,同时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让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们备感责任重大。
  无独有偶,南京作为江苏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年初就出台了《南京市“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牟足了劲”治污减排。该《方案》与此前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控制能耗和煤炭消耗总量的实施方案》相互配套,堪称南京市节能减排、控煤治水“1+2”文件。
  记者了解到,按照2015年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具体到生活污水处理方面的目标,2015年,南京将实现主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70%以上。根据目标,南京倒排了各项治污工作的完成时间节点。
  “这些数字指标和完成时限,必须一步步、不折不扣地落实,才能确保2015年完成预期目标。”何金雪告诉记者,除了制定严格而具体的时间表,南京还建立了包括“一票否决”硬调控考核监督机制。将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污水治理项目落实、水环境质量达标三项刚性考核指标并行,纳入城乡发展建设计划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并行
  “政府、企业、百姓都要有正确的生态观与资源观,对环境污染问题实行零容忍。”南京工业大学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所长陈集双认为,经济发展要走节能环保路线,政府应发展扶持环保技术以及环保企业,同时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他提出,每个人都有能力对环境有所贡献。政府可以通过专家论证会、听证会,为百姓节能减排出谋划策。
  吴浩向记者阐述了新产品推广上市过程遇到一些困惑,环保产品往往起步成本高,难以打开市场。他希望政府出台一些放宽环境治理行业准入门槛的政策,最好把行政审批准入改为备案准入,鼓励更多拥有先进治污技术的个人或企业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
  “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是最大的矛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桂枝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生存是需要牺牲一定环境容量的,要保持生存所牺牲环境的容量和环境所能够提供的容量相互平衡,城市在发展中要“限速”,不能盲目无限制的追求经济效益。她希望,两会期间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根据自然环境容量对城市人口密度、工业规模进行一定的限制。
  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让天更蓝水更清,增添更多美丽色彩,不仅成为会场内代表们的共同心声,也成为会场外百姓们的共同的期待。

http://www.cet.com.cn/dfpd/bwdqzg/792998.shtml


  • 环科院官方微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 2020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NUIST备80143
请使用Chrome或IE8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