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姓名 |
职称 |
研究方向 |
所属单位 |
1
|
卜云飞 |
教授 |
1、能源环境 2、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 |
蔡 炜 |
副研究员 |
1、大气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
|
陈 斌
|
教授 |
1、环保装备 2、污水处理工程和生态修复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 |
陈 凯 |
副教授 |
1、瓜环基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环境功能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 |
陈 磊 |
副教授 |
1、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城市化的气候环境效应3、大气环境与健康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
|
陈敏东 |
教授 |
1、大气化学2、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3、环境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 |
仇鹏翔
|
副教授 |
1、环境催化2、能源材料3、大气同位素化学4、大气监测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8 |
樊建凌
|
教授
|
1、大气沉降及其环境效应2、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化的响应3、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及评估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9 |
方 昊 |
副教授 |
1、水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0 |
方 华 |
副教授 |
1、水处理与资源化新技术2、环境纳米技术3、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审核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1 |
方卓尧 |
副教授 |
1、水处理纳米材料与应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2 |
盖鑫磊 |
教授 |
1、大气环境监测2、气溶胶化学3、大气污染物毒理与健康效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3 |
管益东
|
副教授
|
1、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2、水污染控制技术3、土地修复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4
|
郭照冰 |
教授 |
1、大气环境化学2、同位素地球化学3、水环境污染机理与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5 |
胡建林 |
教授 |
1、大气环境数值模拟2、区域空气污染气象3、大气污染与健康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6 |
胡晓珍
|
讲师 |
1、界面光热转换在太阳能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7 |
黄 琳
|
教授
|
1、环境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8 |
黄 琼
|
副教授
|
1、工业有机废气催化燃烧催化剂的研制2、可见光及常温催化氧化室内甲醛催化剂的研制3、汽车废气净化三效催化剂的研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
|
黄 潇 |
教授 |
1、城市污水处理2、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3、工业水处理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0 |
金建炳
|
教授 |
1、数据同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1 |
靳亚超
|
副教授 |
1、大气环境中的碳捕获和转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2 |
乐 旭
|
教授 |
1、大气环境-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的多圈层交互作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3 |
黎飞虎 |
副教授 |
1、水环境化学2、环境功能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4
|
李保杰
|
教授 |
1、大气污染物排放、模拟与管控2、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5 |
李大伟 |
副教授 |
1、VOCs治理与废水高级氧化治理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6 |
李凤英 |
讲师 |
1、大气颗粒物健康风险评价2、环境风险分析与管理3、环境规划与管理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7 |
李海玮
|
副教授 |
1、大气环境-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的多圈层交互作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8 |
李建东 |
副教授 |
1、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29 |
李婧祎 |
副教授
|
1、大气化学2、大气数值模拟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0 |
李 柯
|
教授
|
1、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数值模拟3、极端污染事件4、环境大数据分析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1 |
李 昆 |
副教授 |
1、污染物的环境过程及生态风险研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2 |
李路程
|
讲师
|
1、市政工程2、膜法水处理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3 |
李 楠 |
副教授 |
1、大气化学2、空气质量模拟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4 |
李天玲 |
副教授 |
1、环境监测传感技术2、环境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5 |
李 阳
|
副教授 |
1、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2、环境功能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6 |
李振炫 |
副教授 |
1、矿物界面/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2、工业废水处理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7 |
廖 宏 |
教授
|
1、大气环境数值模拟2、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3、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8 |
刘大刚 |
教授 |
1、生物质纳米材料2、 太阳能污水净化3、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加工利用4、低碳仿生智能装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39 |
刘凤玲 |
副教授 |
1、环境纳米材料2、水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0 |
刘 刚 |
教授 |
1、大气污染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1 |
刘振鑫 |
副教授 |
1、大气数值模式发展2、城市化理论与数值模拟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2 |
陆建刚 |
教授 |
1、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2、膜分离工程与应用3、碳源资源化与绿色化过程4、环境材料及节能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3 |
马 嫣 |
教授 |
1、大气污染物外场观测2、PM2.5形成与转化机制研究3、气溶胶环境气候效应研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4
|
茅宇豪 |
教授 |
1、大气环境2、气候变化3、空气质量模式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5 |
秦墨梅
|
副教授 |
1、空气质量数值模拟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6
|
邱 慧
|
副教授 |
1、环境纳米材料2、水污染治理及资源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7
|
申卫收
|
教授
|
1、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2、氮循环关键微生物过程3、农牧废弃物资源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8 |
沈亚飞 |
教授 |
1、炭素资源热化学处理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49
|
施文卿
|
教授
|
1、河湖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与机制2、水生态系统碳收支过程与机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0 |
史经新 |
副教授 |
1、污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2、有毒难降解化合物强化生物降解技术研究3、地下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1 |
宋 力
|
副教授 |
1、环境催化材料与新能源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2 |
孙明洋 |
讲师
|
1、重金属污染控制2、环境功能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3 |
唐登勇 |
副教授 |
1、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2、清洁生产审核等技术咨询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4 |
滕 飞
|
教授 |
1、太阳能光催化2、OER/HER3、超级电容器4、先进材料5、理论计算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5 |
汪俊峰 |
教授 |
1、中国大气污染溯源及演变机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6
|
王 成
|
讲师 |
1、环境地球化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7 |
王辰宇
|
讲师
|
1、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8
|
王 鸣
|
副教授 |
1、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外场监测、来源解析和化学行为研究2、大气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和控制策略研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59 |
王品雅
|
副教授
|
1、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0 |
王 瑟
|
副研究员 |
1、环境化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1 |
王 壮
|
副教授 |
1、环境毒理学2、环境计算化学3、大气污染毒理与健康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2
|
毋 赟
|
教授 |
1、污染物毒理健康效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3 |
谢鸣捷
|
教授
|
1、大气环境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4 |
徐德福
|
教授
|
1、污水人工湿地净化技术2、污水生态修复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5 |
徐晶晶
|
副教授
|
1、环境友好材料的设计及应用2、基于光催化的环境治理技术与设备研究3、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6
|
徐磊磊
|
教授
|
1、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2、室内有害VOCs催化消除3、环境催化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7 |
许正文
|
副教授
|
1、水污染控制新技术研发2、环境功能新的材料研制及应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8 |
杨 波
|
副教授 |
1、大气污染治理2、环境催化材料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69 |
杨 洋
|
教授 |
1、大气化学与气候变化2、大气化学与气候数值模拟3、气溶胶气候效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0 |
杨兆平
|
副研究员
|
1、氮沉降和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1 |
于江华
|
教授 |
1、水生态修复2、资源化与水污染控制3、 面源污染管理与控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2 |
袁和忠
|
副教授 |
1、水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3 |
张 帅 |
副教授 |
1、水环境中耐药基因的产生、传播及控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4 |
张明道
|
教授 |
1、新能源电池2、环境材料3、固废资源化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5 |
张运江
|
副教授 |
1、气溶胶物理化学及影响2、环境大数据解析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6 |
赵云霞
|
副教授 |
1、温室气体CO2的捕集与资源化利用2、环境材料及催化剂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7 |
郑 军
|
教授 |
1、大气污染物监测、形成机制研究2、大气化学中自由基的光化学过程3、大气颗粒物的光学性质以及气候效应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8
|
周宏仓
|
教授 |
1、大气污染生成与控制2、二氧化碳减排3、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79 |
朱 佳
|
副教授
|
1、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80 |
朱 琳
|
副教授
|
1、水体富营养化控制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81
|
朱奕静 |
副教授 |
1、污水生物处理2、污水自养脱氮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82 |
左晓俊 |
教授 |
1、雨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2、水消毒处理技术 3、水生态修复技术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83 |
董昌明
|
教授
|
1、物理海洋学2、地球流体力学3、海气相互作用4、海洋数值模拟
|
海洋科学学院
|
84 |
高 北 |
副教授 |
1、海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2、稳定性同位素示踪3、生物信息学4、微生物生态等 |
海洋科学学院 |
85 |
孙德勇 |
教授 |
1、水体光学、水色遥感 |
海洋科学学院 |
86 |
孙闰霞 |
教授 |
1. 海洋污染监测2. 污染物的生物积累 |
海洋科学学院 |
87
|
王胜强 |
教授 |
1、海洋生物光学2、卫星海洋学 |
海洋科学学院 |
88 |
章炎麟 |
教授 |
1、城市气象学2、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 |
应用气象学院 |